從歷史層面談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

撰文: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Yudaw;攝影:社會教育推廣處

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,於3月19日於建國校區帶來系列講座課程,演講的對象主要是55歲以上的樂齡長輩們,主要希望透過歷史層面談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,課堂中將以互動式及說故事的模式,促進長者反思及對話,讓世代的對談,可以激發大家的思考,激發長者的潛能。

    課堂中,邀請基地文化柯哲瑜負責人,談論太魯閣族歷史,透過部落田野調查,從水源部落開始,每一個田調的故事,都追朔到民國60年代,甚至是更久遠的日據時期,其中講述了哲瑜的母親,曾擔任護理師工作一職,當時的年代中華民國跟阿拉伯建交的時代,曾遠渡重洋至阿拉伯的醫院工作,更有許多勞力工作,是從花蓮過去的原住民,在工作過程中感受到不同族群的人在同一個工作下,除了文化的衝擊之外,更是一個美好的體驗。

    哲瑜除了表達自己的族群身分認同之外,更分享了屬於太魯閣族的文化,內容以結婚為主題,長者分享了屬於自己年代的結婚習俗,需要分送喜餅、辦桌宴客,而太魯閣族人則是要進行Powda儀式,透過祭儀來分送豬肉(類似喜餅的概念),且左鄰右舍的族人都會來協助祭儀的進行,充分展現以家為單位的族群觀念。

    透過這場講座,世代的對話促進多一點理解,更能在不同的價值觀當中,反映當代社會,每一個身分認同底下,都會有不同的想法,而這場講座充分展現長輩們的記憶及智慧,長者紛紛表達屬於自己小時候的記憶,而透過原住民文化分享,更能促進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對話與反思。